曾慶文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推進我市纖維及復合材料提質增效的建議》(第0698號)收悉。經與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發展改革委協辦單位共同研究辦理,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推動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的建議
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作為我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的關鍵基礎材料和高成長性產業集群之一,將得到重點支持和快速發展。2023年11月,經市政府同意,我委印發《重慶市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年)》,根據我市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優勢、不足和未來發展趨向,立足“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基地,實現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的發展愿景,利用優質玻纖產能,大力拓展能源和資源消耗低、碳排放低、本地產業又迫切需要的復合材料下游產業,著力實施補鏈強鏈延鏈,企業主體培育、應用開發推廣等行動,科學謀劃并推動我市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市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正積極進行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依托我市新能源汽車、電子、裝備等現代制造業優勢,在保持適度合理的玻璃纖維產能規模的同時,重點發展下游新能源汽車用集成化、大型化的復材零部件,智能家居及筆電用輕薄化制件及高端的pcb,玻纖聚氨酯門窗,光伏邊框支架等復合材料產業,最大限度延伸產業鏈、強化鏈上的創新合作,提升價值鏈。
為做好政策和具體項目支持,2024年1月,我委會同市財政局印發《關于開展2024年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重點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渝經信發〔2024〕7號),指導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項目積極申報市級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支持,對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等先進材料產業項目按照實際設備投資額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市級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獎補支持,對建設新材料成果轉化、檢驗檢測等服務機構,以及搭建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新材料重點應用場景的企業、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市級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獎補支持。
下一步,我委將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持續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等方式推動我市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補鏈強鏈延鏈,重點支持產業共性及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細分領域新材料推廣應用和下游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項目建設,激發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關于持續降低生產要素成本的建議
(一)電力方面。
由于重慶山地丘陵為主的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限制,為了向用戶提供安全高效可持續的輸配電服務,電網建設投資大、建設難度和維護成本較高,但電量負荷密度和消費規模較低,加之我市水電資源缺乏,電煤運輸成本高,導致我市電價高于周邊四川、貴州等省份。
近年來,我委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國網市電力公司全力保障電力供應,努力降低供電價格。一是全面推動電力市場化交易改革。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發改價格〔2021〕1439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做好2021年電力中長期合同簽訂工作的通知》(發改運行〔2020〕1784號)等政策規定,鼓勵支持我市10千伏及以上工商業用戶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化方式直接從發電企業或售電公司購電,通過優化購電策略爭取降低用電成本。二是推動光伏、儲能建設助力企業降低用電成本。2023年以來,我委積極推進用戶側光伏、儲能建設,2023年全市新增投運分布式光伏項目1069個項目,裝機64.07萬千瓦,同比增長了249.9%,企業通過建設用戶側光伏自發電降低綜合用電成本效果明顯。目前,我委正在編制《重慶市數字能源低碳城市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將組織進一步全面梳理產業園區和工業企業廠房屋頂資源,鼓勵在屋頂面積充裕、具備電網接入條件、電力負荷較大的新建產業園區和工業廠房屋頂,連片推進用戶側光伏項目建設。力爭到2026年,全市新建廠房屋頂用戶側光伏覆蓋率超過50%(示范區超過60%),全市用戶側光伏裝機累計超過150萬千瓦,用戶側儲能規模100萬千瓦/200萬千瓦時。
下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委將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國網市電力公司全力爭取國家發展改革委、國網公司總部支持,足額落實2024年外購電協議額度和通道資源,積極爭取計劃外四川水電和三峽增發電,推動疆電、川電、藏電、陜電等優質低價電源入渝,提高綠電占比,以保障我市電力安全穩定運行,降低用電成本,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用電需求。
(二)天然氣方面。
現行《中央定價目錄》明確天然氣直供用戶的用氣價格為市場調節價,有相關需求的天然氣直供工業用戶可直接通過供需雙方協商的方式來協定用氣價格;經城市燃氣企業轉供的天然氣銷售價格根據《重慶市定價目錄》,實行市、區(縣)分級管理。按照國家“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天然氣價格改革總體思路,市、區(縣)兩級建立了非居民用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當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供氣企業調整上游門站價格時,原則上應聯動調整下游城市燃氣企業天然氣銷售價格。鑒于國家核定的我市基準門站價格較低,因此,聯動調整后的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總體處于全國較低水平。根據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渝府辦發〔2018〕155號),具有調峰能力的工業企業日均用氣量1萬以上的部分可執行0.1—0.3元/立方米的配氣價格優惠。
國際復材所用天然氣目前由渝川燃氣供應,2023年供應天然氣供應保障率100%,供應模式為“城市燃氣企業轉供”。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城市燃氣企業轉供價格”采取最高價政府定價機制,由“基準門站價+配氣價”組成(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重慶市基準門站價為1.52元/方),最高價和配氣價由市、區縣兩級發展改革部門(價格主管部門)按規定核定,遵循“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以保障供用氣雙方合法權益。根據市發展改革委《關于2023年非采暖季中心城區天然氣銷售價格的通知》和《關于2023年采暖季中心城區天然氣銷售價格的通知》內容,中心城區城燃企業轉供工業企業最高銷售價格為:非采暖季(4—10月)3.1元/方、采暖季(11—3月)3.612元/方,經核實,渝川燃氣2023年供應國際復材平均氣價較市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指導價格低8%—26%。
下一步,我委將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積極向中石油、中石化反映我市工業企業用氣成本問題,加大本地留存優惠氣比例,積極爭取政策傾斜支持,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同時,指導國際復材加強與上游供氣企業的溝通銜接,壓實供氣企業保供主體責任,強化年度合同簽訂及嚴格履約,做好天然氣供應保障服務。
三、關于支持復合材料推廣應用的建議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切實做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工作,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市住房城鄉建委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目前我市已發布《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j50/t-451-2023),為規模化開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示范提供了標準規范和技術路線支撐。推廣應用高性能建筑節能保溫材料是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的關鍵,鑒于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作為玻璃型材具有優異的絕熱性、與建筑墻體更相近的膨脹系數,賦予更好的隔音、隔熱性,市住房城鄉建委已將其作為綠色低碳材料在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一是將部分型號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玻璃型材納入《重慶市建筑材料熱物理性能計算參數目錄》,全市新建建筑工程均可選用。二是正組織編制《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高效節能門窗構造圖集》,推動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門窗規模化應用。三是建立了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平臺,已納入多家企業的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門窗作為綠色建材使用,目前,我市已有九龍坡大健康產業物流中心、璧山高新實驗小學等多個項目應用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型建筑節能門窗。
下一步,我委將會同市住房城鄉建委支持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門窗生產企業參與川渝住博會、智博會等展會和配套論壇相關宣傳活動,推廣應用高性能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節能門窗,提高綠色建材的應用比例,提升建筑能效。
四、關于激活創新要素、打造制造業創新中心、強化創新能力的建議
我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各項決策部署,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一是支持建設高端產業技術研發平臺。聚焦行業前沿和產業共性需求,推動整合企業、高校、研究院所各方資源,推動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技術轉移轉化和成果孵化擴散,賦能產業創新發展。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在硅基混合集成、干凈空氣新材料、航空航天關重件、特種環境通信等領域累計建成了11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各平臺創新成果顯著:發布4套硅光工藝pdk,保持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研制“核級高效空氣過濾紙”,航空用隔音隔熱棉已裝備c919大飛機;突破宇航級鈦基合金板箔材制備等6項關鍵技術;突破5g+tsn融合技術,關鍵指標達國內一流水平。二是大力推動產學研融合創新。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展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產品質量管控水平提升,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2023年我委發布2批次《重慶市技術創新指導性項目推薦目錄》,支持600余家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項目3000余項,其中聯合開發項目249項,涉及我市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及北京、上海、成都等市內外高校、院所30多家。三是組織開展產業核心技術協同攻關。為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我委已啟動2024年度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征集工作,通過“揭榜掛帥”形式推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向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類創新聯合體征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等需求項目70余項,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聯合體共同開展揭榜攻關。
下一步,我委將組織纖維及復合材料重點企業系統梳理產業鏈各環節亟待突破的核心技術,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協同攻關,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積極支持國際復材等重點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市級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支持國際復材與國內外汽車龍頭企業深入合作,聯合打造汽車用復合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國際復材培育組建面向低碳材料方向的研究院所,不斷完善材料物性數據庫,在增強材料、基體樹脂、工藝工裝、分析檢測方面深入開展前瞻性研究,建設全國領先材料研發平臺。針對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產業等,鼓勵鏈上企業合作共建新一代高頻通信用關鍵材料的研發平臺,力爭在低介電、高透波的pcb和結構功件方面取得突破,更好支撐ai、超算等高端智能化產業。
市教委支持打造校企深度合作共同體,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引導骨干先進材料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協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推廣,推進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布局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各類市級創新平臺20余個,建成國際復材牽頭、幾十家企業和高校等參與的重慶市新材料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同時,支持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利用優質資源,共同打造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示范平臺,支持重慶大學等高校與國際復材等從事纖維及復合材料行業企業共建新材料領域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開展纖維及復合材料相關專業研究生定向培養試點,實現產學研良性互動。
下一步,市教委將繼續推動我市纖維及復合材料發展。一是進一步優化重慶高校科研頂層設計,與市科技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推動高校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完善高校科技創新評價和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校企雙方圍繞重點平臺、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等互派科研人員,推動產學研有機融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承擔市級重大、重點科技項目。二是鼓勵高校持續圍繞先進材料輕量化、功能化需求,聚焦纖維及復合材料在風電、光伏、汽車輕量化、空氣凈化、節能建筑、航空航天及電子等領域零部件及結構件上的應用,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將纖維及復合材料打造成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市科技局加快建設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新材料產業科創高地。一是組織編制《新材料技術圖譜》。梳理新材料領域優勢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提出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等技術創新發展重點方向、重點項目和路徑措施等,形成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規劃。二是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實施先進材料重點專項,組織實施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近兩年,支持國際復材、再升科技、華峰氨綸等公司圍繞纖維和復合材料開展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研發,支持項目經費1000萬元以上。三是強化平臺支撐。在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等領域,布局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等各類研發平臺,引進了哈工大重慶研究院、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四是搭建科技服務體系。依托涪陵、長壽重點化工企業組建重慶市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化了與區縣、高新區及各產業園區的合作。
下一步,市科技局將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核心技術,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在纖維及復合領域加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支持力度;二是建設一批高能級平臺,支持產學研合作建設創新綜合體,在高分子纖維、碳纖維、玻璃纖維、納米復合材料、柔性材料等前沿領域,布局建設公共創新平臺和服務平臺;三是引進培育一批科技企業,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快培育一批高質量市場主體。
市人力社保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人才工作的決策部署,圍繞重點產業,聚焦高精尖缺,持續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等活動出臺新重慶引才計劃,圍繞新材料等領域精準開展引才活動,全面迭代升級引才政策。集中引進前沿新材料優秀人才40人、纖維及復合材料優秀人才14人,柔性引進了張立群、張聯盟兩位院士,引進國內外青年博士、新材料頂尖人才等各類人才35人。二是搭建人才交流平臺。依托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舉辦新材料產業國際人才合作專場活動,揭牌成立中國(重慶)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研究院、中國(重慶)新能源金屬材料工程中心、中科(西部)科創產業園、重慶先進材料產教聯合體化工新材料學院4個創新平臺。
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將結合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發展需求認真研究,加大緊缺型人才引培力度。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加強新材料產業人才供需的精準預測,高質量辦好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入開展“百萬人才興重慶”系列引才活動,引進一批新材料高端和領軍人才。二是加強人才集聚。通過引才平臺打造、人才市場建設、“智能+技能”工匠培育等方式,高水平培育新材料卓越工程師,高技能共建博創園和留創園,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加強人才集聚,實現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優化人才服務手段。依托“渝才薈”服務平臺,建立全市人才工作一體化協同機制,推動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互聯互通”和“一件事一次辦”,不斷優化人才服務手段,提升人才服務質效。
此答復函已經藍慶華主任審簽。對以上答復您有什么意見,請及時通過人大代表全渝通應用“代表議案建議功能模塊”進行評價。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24年3月2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